top of page
Search

走出輪迴

生命是各層面的輪迴 自然界的輪迴 日出日落 花開花謝 潮漲潮退 生命的輪迴 睡醒吃拉 生老病死 思想上的輪迴 喜怒哀樂憂思恐悲 每天每刻都在輪迴 我們既不能離開自然界與物質生命的輪迴 但最少可以決定走出這兩種負面思想上的輪迴: 餓鬼道的輪迴(不足夠的輪迴) - 金錢每天總是不足夠 他的愛每天總是不足夠 知識與能力每天總是不足夠 各式欲望每天總是輪迴於不足夠 阿修羅道輪迴(憤怒怨恨的輪迴) - 每天都有看不順眼的人與事 每天每刻都抱怨、憤怒與譴責别人 縱使人生總有起落變幻,確切讓內心離開不足與譴責的輪迴,理性去創造建設,不管任何領域,你必然幸福與愉悅。 #輪迴 #生命 #思想 #憤怒 #幸福 #VC2 📷: 網絡圖片

You Can’t Stop Us

我們從不孤單,這正是我們的力量所在。 當我們被質疑,我們會團結一心。 當受到考驗受到困阻,我們更歇力更堅毅不屈。 當我們被輕率對待,我們會證明自己。 如果說我們不符合,我們就將之改變。 我們清楚知道世事並非都如其所願。 無論怎樣,我們都能找尋新路向。 如果遇上不公平,我們將走在一起將它改變。 我們有責任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 無論事情有多惡劣兇險,我們將更强壯盛大。 沒有任何形式可停止我們緊扣一起。 We are never alone and that is our strength. Because when we’re doubted, we’ll play as one. When we’re held back, we’ll go farther and harder. If we’re not taken seriously, we’ll prove that wrong. And if we don’t fit the sport, we’ll change the sport. We know things won’t alway

妥協與迷失

提問: 怎樣把握妥協的尺度才不會迷失自己? 回答: 首先,看清楚什麼是妥協與迷失自己。 妥協是通過交流,通過互相磨合條款來達成協議。 但現在一般使用妥協一詞,是意味著委屈不情願,即是屈從的交易。 實際上,沒有迷失自己這回事,只有不了解自己所想所需和對外對人缺乏全面性理解,繼而,在與其他人相處合作共事時,或自己獨自在沒意識做了些自己感覺不妥、不安、甚至疑惑的事。 並非要考慮怎樣量度妥協,想像一下,你手上的尺有問題,怎樣量度,也不能與現實相符。 當一個人頭腦一團糟,請問能對外間作出恰當的回應嗎? 只要你對自己有真正認識,了解自己的能力、想法和方向,對事有高度辨識力,並不被對方以情緒與道德作束縛,那麼必然是明智決定。 如果具備清晰的覺察度,清晰的智慧,任何形式的協議、選擇,何時妥協、何時拒絕、如何表達與行動,都在有意識的狀態之下發生。 #妥協 #迷失 #溝通 #VC2

網絡安全

這段新西蘭政府關於網絡安全的短片十分受歡迎,帶出很多年幼至少年兒童是分不了網絡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的真實性和危險性。 愛護與照顧他們是我們成人自然而理性的責任,作為家長需多留意及與子女多作溝通。但應該怎樣做才合適?才能作有效的保護與引導?片中的表達是讓家長在事情後懂深呼吸跟自己說冷靜和可以處理的。 家長是子女精神上健康成長的重要人物,同時,子女也在家長內在成長中擔當重要角色。子女可讓家長從不懂到懂的事,實在太多了,其中不容易的一課就是怎樣處理成長中的子女對現實世界的理解與處理。 在這一課之前,就是學習不同性格特質的子女與自己有著緊密而開懷的交流,怎樣讓自己成為子女的傾訴對象。 家長對子女事務的冷靜應對、客觀性、行動力、優先序的處理能力等,都構成子女的安全感與打開溝通的重要因素。 探索世界、認識未知的新事、欲有自主的意願,都帶來孩子頭腦能創新創造力。要拿捏各種各樣事件是放手讓孩子自主或是跟隨規定實在不易。 愛錫孩子,免他們受到傷害,並好好教導與培育,而歸根咎底是自己的深層覺察,並不斷改善與修正自己。 #網絡安全 #溝通 #親子 #VC2 source

放生 2

這幾天身處香港,感到擾攘紛亂的大氣濃稠,多位抱著不同觀點的人來問,怎樣可以讓內心安靜下來?香港這小小地方,因歷史的種種,造就了這時代住在這裡的香港人的獨特性。當面對重大轉變,被負面情緒所約束的心靈怎樣可被放生? 人通過經驗成長,關於放生自己,就是放生被約束的心靈,在此有以下兩點分享: 1. 世上沒有完全或永遠的好人與壞人,人是不斷在兩者之間徘徊。 2. 七十多億個腦袋都有不同的好壞立場與意見,以及爭取其所需利益的方式定義,於每個人而言,都是合理的。 當內心還是强烈尋求外境對自己的立場認同與支持,安靜就不可能出現的。 深切明白這兩點,就可被放生了。 安靜的心靈十分重要。除了不再糾纏於負面情緒與追逐自己腦內的聯想外,當有了安靜,自能更清晰地看到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與需要(小至每天飲水分量,是專家父母教導應該要飲八杯水,或是感覺到自己的需要?大至終身的生存方向),而非他人引導或强加自己身上的思想與規限,同時,減低對真實世界的人與事的誤解度與主觀性,而可以更明智地作出任何決定。 「明」這個字,是由「日」字和「月」字組合成,有日又有月,即具備二元的理解,稱為

放生

長久以來放生這活動帶來多少放生物種的無辜死亡與影響生態,讓人心痛、憤怒、無奈。現在終於得到某些政府正視,去處理放生的技術性問題。立法通過漁業部門生態部門等去檢驗放生物種的健康狀況、其在放生點的存活能力、生態環境合適性、有否對原有物種的影響性等,這的確是好事。 但終究在於放生的意義。 值得思索的重點是天地萬物自有其特性與完整的生態循環。獅子吃掉小牛是否不仁?是否殘忍?是否殺生?是否罪孽?如果不是,那從獅子口中救回小牛,那會否構成積德? 獅子的牙齒利爪不就是天生就是讓牠有捕擸其他草原上動物的能力以維持其生命,而小牛的牙齒與胃不是天生就是吃草?萬物皆有其特性,都是參與平衡生態的一份子。 如此的話,換上是雜食性的人類是否吃肉就是缺德?那不吃肉又能否積德? 重點是停止殘暴不仁對待動物界、嚴重浪費大自然資源、過度殺戮並浪費食物和破壞生態,停止人類對地球所有生物(包括人類互相傷害的)這些最缺德的行為。 還有,小牛被獅子吃掉大半身驅,其他捕擸能力較弱的動物與爬蟲分得餘下的,這也是牠們天性,也就是物盡其份且不斷的循環的大自然。 遠久以來源始於宗教上的大德的放生活動

失智症

負面思想影響感知能力,降低了解現實真相,人漸漸地活在有限的狹窄虛構之中,失智症除了是身體健康狀況外,也是一種自我保護。 關鍵的第一步是知道與承認自己的負面思考模式,才有第二步學習如何轉為正向思想。 #失智症 #自我保護 #正向思想 #VC2

種族歧視

很幽默的事實,40年的時間有了黑人當選總統、世界小姐,而且無可否認黑人運動員和唱歌跳舞也很出色,但各種歧視處處皆是。 公平對待世上一切黑與白,是大家期待的原則,但最終是放下私利的切割心態,走向光明就是始於無私與智慧的愛。 #歧視 #公平 #VC2 📹: BBC 中文網

主觀意識

這裡指出的主觀意識,是在未有齊事件客觀事實資料之前,便即時下判斷,正如此片中背後的失明故事,但可怕的是,主觀意識,就算有齊資料,人還是會選擇性去認同或否定真相,最後,真相並不重要了,因為內心潛藏的意識早已選好了所謂真相。 而更可怕的是,很多人沒認識自己的潛藏主觀意識,還有更甚可怕的,就是封閉自己去認識自己,並以高貴的理由達到自欺欺人。 這個故事中車上的乘客,算是歧視嗎?歧視一位說話似四歲孩童的一位成人嗎? 歧視種族、歧視性別、歧視富貧職業、歧視學識技術、歧視身份地位宗教、歧視外表殘疾… 為什麼歧視似是無處不在,與人同在? 只要心存原則,同時缺乏對别人的量度與關懷,沒有了一體感,當愛不存在時,這種分裂就産生歧視。 #潛意識 #歧視 #認識自己 #VC2 🎥 : YouTube channel of Gaur Gopal Das and 快樂大學HappinessUniversity

歧視

文章敍述在日本有許多病人及其家屬,甚至醫護工作人員及其家屬飽受歧視與霸凌。 認同文章所說:「歧視」是最具感染力的瘟疫。 我們從人的內心世界去看,這是因為存有對疫症的強烈懼怕,恐懼感埋沒了人的理智與愛。 沒有理性與愛的恐懼只帶來傷害, 智慧才能帶來真正的保護。 社群的傳統文化,影響了對每人的基礎教育,我們可以從自己開始,將理性與愛傳播,尤其是下一代。 病人及其家屬是需要大衆的關懷。 醫護人員及其家屬是需要大衆的支持。 大衆需要互相的體諒,體諒大家對疫症的恐懼感。 舉例,當我們和孩子在遊樂設施玩耍,看到有醫護人員與他的孩子到來,我們可以懷著感謝的心情,表達對他的職業的致謝,同時,表達自已選擇讓自己安心之策,所以先帶自己孩子離開。在互相體諒的前題下,不但沒有歧視,還産生正向的和諧溝通。 #歧視 #欺凌 #溝通 #VC2

創傷

看到一篇感想文章後,翻看了這段舊聞,有以下感受。 這組織的理念是讓年輕人有健康發展。4-H四健會是美國農業部的農業合作推廣體系所管理的一個非營利性青年組織,創立於1902年的美國。它的使命是「讓年輕人在青春時期儘可能地發展他的潛力」 四健代表健全頭腦、健全心胸、健全雙手、健全身體。 而這個養羊計劃本身是希望培養少年人 (youth)對畜牧業的認識,他們工作包括怎樣餵養及量度牠們的肌肉(是否太肥、太瘦,羊隻怎樣才符合需求等等)。 最可惜是未能全面地考慮小孩和青年的心理上的健康發展。 因小孩或部分青少年在理性分析與情感管理未成熟,所以這個計劃並不合適他們,反而會帶來非常嚴重的心理創傷。 這件事上,要讓孩子明白: 1. 照顧寵物與畜牧的分別,但當然縱使家長與輔導員能充分解釋,孩子也未必有能力明白並處理情感。 2. 教育孩子日常飲食生活中肉類,是需通過宰殺的過程獲得。這需要正面理解不同動物的天生飲食差異,例如牛羊是草食動物,老虎獅子是肉食動物,人是屬雜食性動物。而我們吃的肉,是先經飼養後屠宰來的。 3. 對生死的正面觀念,對生死别離的情感管理。 如果沒有

形象

教宗方濟各一向是親民、幽默。梵蒂岡教廷堅持要删剪這一部份,以配合教宗應有的形象。 不管是宗教領袖、政治領袖、專業人士,導師、父母…每一個角色,就連孩子也有一個既定的形象,應該以怎麼的樣子呈現。 就是為了這些觀念,我們從成為一位好孩子開始,這一生都在努力營造那應該的形象,並壓抑或隱瞞所有與之相反的思想與行為。 為了生存與被接納,能夠如實的表達自我嗎?父母都教導孩子要誠實,但群體早已有既定的偽裝,這樣可以教出誠實的孩子嗎? #形象 #親子 #溝通 #VC2

分割

人類的分割思考模式,讓人與人之間分割、國與國之間分割、人類與地球萬物分割,造成極不智的傷害。 地球上的資源,應以國界分割嗎? 享用資源時,應否以長遠循環生態環境作考慮? 缺乏了以愛為基礎的公平公義,最後只有支配與操控强權佔有的黑暗,地球的資源怎可能生生不息?地球上多少的物種因之而受難滅亡?地球上多少人因而受著貧窮艱苦? #湄公河 #資源 #自然環境生態 #公平 #VC2

家庭暴力

是疫症帶來傷害了嗎? 人們相處與個人情緒問題不是早已存在了嗎? 為何人們總是對愛人與至親往往傷害至深至多? 社會能伸出援手給予足夠的關注和支援受害者的同時,藉得深層思考與解決,類似事件中的施虐者與受害者的形成狀況。 為何施虐者會有如此的選擇去傷害别人? 為何受害者遭遇受害,當中部份是持續受虐而且不能或不願擺脫? 我們的教育與及當中支援,是否足夠讓孩子心理健康成長?是否足夠讓每個人都具明確的意向尊重與保護自己與别人的權益? #家庭暴力 #情緒 #溝通 #尊重 #VC2

手語

隨著生活的忙碌,往往出現麻木的握手和言語表達。 從何時開始我們不再由衷地說早晨和再見,形式與應該化的禮貌,成為了日常運作? 疫症讓我們不便握手,這正好讓我們從新感受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動作與言語。 時刻保持真摯的動作和言語。 #溝通 #手語 #VC2

我想變成媽媽的手機

爸爸你是否用心陪伴我? 媽媽 ,我可以從你那裏獲得力量嗎? 孩子不懂的功課就發脾氣,不做了! 其實是說:我害怕,我沒信心,爸媽可否教曉我? 孩子騷擾爸爸媽媽的工作, 其實是說:爸媽,我在呀,可否回頭看看我? 孩子拍拖了卻不敢讓爸媽知道, 其實是說:爸媽可否支持我? 愛需要極大的空間。 愛的表達就是生命的學習。 #親子 #溝通 #VC2 (圖片資料:誠品網路書店)

Pink

What does pink represent? The meaning of things varies depending on one’s perspective - it is often bounded by culture ethics and started to lose the rational thinking of all. Stereotype could lead to bullying on gender, race, religion and culture etc. Some have the courage to confront and end the bullying; some take a very different path miserably. The quick and effective response from the government, to clarify masks are protection gears and encourage gender equality, has d

粉紅色

人類受著各種文化倫理道德思想所限,離開了對事情的理性與有效而出發的觀點。 粉紅色代表什麼呢? 從何時開始强調男性就應有男子氣概,女性地位不及男士等等… 群體漸漸地讓人失去了個人的自我實現,活在各式各樣的約制之中,歧視與排斥已在腦袋的深層了。 受不了的,而又有勇氣有環境配合的人,當然會反抗,其他的人,就只有屈從困苦一生。 社會是否和諧與互助,有賴有能力的人士帶領,將事件的核心迅速說明教育,口罩用途是作保護預防,並同時讓大眾接受多元的觀念。 #歧視 #支持平權 #觀念 #VC2

網絡安全

這帶出很多反思的課題,其中,家長應否把孩子的相片與生活狀況內容放上自己的社交平台?是否應先考慮過他們的私隱與意願? 探究源頭,大部分人除了現實生活未如理想,就連現實的自己也覺得不理想,因此,將一個理想的自己、放在社交網絡裡,實在是其中心靈的出路。 我們都被教育要成為世俗的那個好... 自己是位有能力有前途做得好的工作者、是一位好伴侶、好家長、好兒女、好信徒、好心地、好個性、好品味、好脫俗…等,還有應該擁有什麼才是好。 慢慢地,很多人失去了了解自己內心的真正需要與想法,只追求成為世俗那個“應該”的人。 的確,沒多少家長想過,需得到孩子的同意才將孩子的相片與生活資訊放上自己的社交網站,但重要的是,深層問問自己,這是為著分享自己內心的喜悅?是向自己交代責任與義務?是讓人知道自己作為與成就?或是蓋掩自己的憂傷等? 認識自己,方能更愛自己與家人。 孩子得到家長的尊重與愛,孩子的意願就會是家長的意願。 我們都是不能抗拒一切愛的分享。 #私隱 #親子 #溝通 #網絡安全 #形象 #VC2

“I had a good life”

“J’ai eu une belle vie” - How many of us would say “I had a good life” when it comes to the end of the road? Live the moment with gratefulness and wisdom so we can say “I had a good life” at every end of the day. #ihadagoodlife #goodlife #livethemoment #wisdom #VC2

Blog: Blog2
bottom of page